编者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陕西省委网信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陕’耀小康路 放歌赞三秦”——第四届“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旨在深度挖掘、全面展现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进程中涌现出的积极探索、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传递陕西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本次活动铜川段由中共铜川市委网信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
“大家面前这是一台主要用于无人机的微型涡喷发动机,可以促进无人机由‘低、小、慢’向‘高、小、快’转型,已经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国防专利2项,欧洲专利1项。”12月7日,第四届“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铜川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铜川航天科技产业园,深入了解铜川市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举措。
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铜川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抢 抓风口发展航天科技产业
铜川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煤炭产量一度占到全省的70%,也成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向往的“铜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城市基础、产业结构上的弊端逐渐显现,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近年来,铜川全市围绕“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任务,坚持协同创新、多元驱动、支撑转型、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对标全球商业航天发展进程,抢抓国家商业航天发展风口,航天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航天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铜川转型发展的崭新名片。
铜川市科技局副局长张保文表示,发展航天科技产业是铜川推动高质量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战略选择。铜川处于陕西版图的几何中心,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远近相宜,是航空航天安全的战略备份之地,既可快速承接航空航天资源的溢出效应,又可高效承载科技、人才、产业等梯度转移。

“铜川航天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主要建设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板块、谢赫特曼诺贝尔奖新材料产业基地板块、陕西省空天动力研究院产业基地板块、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产业基地板块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该项目建设期限为两年,建成后可实现产值300亿元,形成航天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铜川市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融合与转换的示范性项目。”张保文说。
2018年10月29日,中国首颗民营天文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铜川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铜川向浩瀚宇宙发出的第一张“名片”。
目前,园区航天科技产业已有10家企业2019年形成产值8347万元,2020年预计产值10亿元以上,涉及卫星研产、卫星组网、卫星测控、航天动力、航空航天装备、卫星应用、人工智能七大板块,基本形成航天科技全产业链。

新技术催生发展新动能
“铸铁型材是目前许多零部件升级换代的首选材料,西理新材料BOB体官网手机版(中国)BOB有限公司精工产业项目依托西安理工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教授团队成果,属于机械化程度高、生产率高、生产环境好、劳动强度低、废气污染物排量少、技术成熟的现代化高科技铸造产业项目,社会效益巨大。”在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展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采访团记者,该项目可以把陕西省现有的智能装备制造相关设备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设备重复投资,未来销售10万吨高品质铸铁型材,深加工3-5万吨型材产品,可以达到年产值10亿元,解决300-500人就业,实现毛利1亿元。
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铜川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的全省首家实体化运行的科技产业创新综合平台,是促进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融合与转换的体系化工程。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发展要素的聚集,已形成“铜川产业研究院(总院)+专业研究院+产业基地+企业”的发展格局。
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南部板块7栋研产楼已投入运营,入驻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卫星大数据等11家专业研究院,成立企业研究所15家,引进领军人才30人,取得知识产权166项,已形成多元化的辐射带动功能,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